中國日報網2月15日電(記者 程爾凡) 2月14日下午,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市朝陽區,一眾中外媒體記者探訪了觿堂文化智庫(觿堂),在聽古琴、看魔術、欣賞京劇和中國功夫的同時,感受到了北京在推動非遺和傳統美學與時代特色相融合方面的積極探索。
觿堂是北京文化創新工場的八個智庫園區之一,也是北京市“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前身是太陽宮地區的一個廢舊集貿市場,處于長期閑置狀態。觿堂文化智庫負責人李昂說, 當別的園區在收藏藝術品的時候,觿堂收藏的是藝術家,收藏的是“有趣的靈魂”。自2013年成立以來,觿堂聚集了30余位藝術工作者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者,作品涉及多個藝術領域。
當記者們參觀園區內雕塑家任哲的工作室時,李昂介紹說,任哲的作品《赤韌》在此次北京冬奧會期間亮相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并將在冬奧結束之后永久安放于場館內。該作品體現了冬奧會搏擊、進取的精神,與不斷突破和挑戰自我的勇氣,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力量。
隨后,記者們走進龍珠廳、國武堂等地,領略園區內藝術家們的風采。古琴大師任靜細膩婉約的演奏、魔術大師李寧的傳統魔術、散打冠軍殷毅和李明亮的力量表演,以及陳氏太極拳冠軍袁泉動靜開合的精彩演出,令得在場觀眾無不贊嘆。最后,來自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的多位京劇演員,獻上了《貴妃醉酒》《打龍袍》及《坐宮》等經典京劇表演。
據悉,觿堂通過新型的文化產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積極引領引導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發展,被業內相關人士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目前,園區已提供近300個工作崗位,帶動周邊地產、服務、制造、娛樂、文化等產業產值近7億元。未來,隨著園區品質和入園藝術家及企業品質的不斷提升,園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更加顯著。
視頻:程爾凡
編輯:程爾凡 李海鵬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蕉嶺縣可結合自身客家村落特色,積極邀請臺灣文創人才參與開發,將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業,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文旅品牌,有力促進兩岸產業合作,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平潭兩岸國學中心在非遺傳承方面的經驗給蕉嶺縣帶來重要啟示。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