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江蘇衛視與陽光媒體集團共同出品的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開播,知名媒體人楊瀾作為節目發起人,力邀文化老友和新銳設計師共同走近11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挖掘并推介優秀傳統文化精粹。
節目播出后,CSM35城收視1.20%,CSM64城收視破1.08%,排名同時段專題類節目收視第一,單期全網熱搜10+,“楊瀾單霽翔的飯局文化含量超標”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節目首期話題閱讀量超5000萬。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網、環球網等主流媒體的新媒體矩陣發文點贊表揚,肯定節目傳承文化“煥新”非遺的主題立意。與光明網官方微博聯合打造#非遺在中國#征集活動,引發眾多網友參與。
首期節目中,以“故鄉就在我們的味蕾里”為主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楊瀾深度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并通過外賣任務走進揚州百姓的生活場景,聆聽食物背后的故事,感知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品味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不止探訪非遺項目,《新生萬物》還去積極面對“如何將可貴的非遺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非遺的新生擁有更多可能性”等一系列問題。以首期節目為例,單霽翔提出建立一個企業博物館,讓一代代的員工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文化的自豪;設計師胡傳健、于進江則以“文化”為創新主題,提出了打造糕點磨具和文創瓷器的創意。
對于節目模式,《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發文點評道:聚焦新生,一方面用發現者和體驗者的視角,陪伴觀眾領略非遺技藝如何在歲月傳承中歷久彌新;一方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文化精粹,打造非遺文創,為非遺新生賦能。
《新生萬物》還為非遺文化打造精美的影視故事作品。對此,《光明日報》客戶端發文這樣肯定,通過截取不同歷史階段的生動故事,來展現非遺豐富的情感視角,《新生萬物》讓非遺以更具時光沉淀感、文化厚重感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既全方位地展現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多維度地探索讓非遺文化“活下去”、“火起來”的方式,《新生萬物》在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此,《人民日報》客戶端文章評論道,基于遺產更應該被看作是財富的理念,《新生萬物》積極發揮文藝節目的橋梁作用,在邀請文化大咖實地探訪、立體解讀、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萃的基礎上,聯手新銳設計師們攜手打造非遺文創,以專業化和年輕化的雙視角,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
不僅主流媒體集體肯定,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也紛紛點贊:“以完整的一期內容,形成了一件有趣的藝術品”、“以前總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但節目讓我們感受到,它其實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習慣里,更濃縮了樸素的人文內涵”……接下來,嘉賓們還將會探訪哪些非遺項目?又會提出怎樣的“新生”方式?敬請鎖定江蘇衛視《新生萬物》!
星標贊和在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蕉嶺縣可結合自身客家村落特色,積極邀請臺灣文創人才參與開發,將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業,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文旅品牌,有力促進兩岸產業合作,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平潭兩岸國學中心在非遺傳承方面的經驗給蕉嶺縣帶來重要啟示。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