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第四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拉開帷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傳承非遺是對中華文脈的薪火延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圖書館作為文化遺產存續之地,不僅要保存活化古代的文獻典籍,還需真實記錄與收藏現當代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為未來留住今天的記憶,這是時代賦予其的新命題。
進入新時代,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科技、新觀念層出不窮,有些傳統技藝失去了傳承發展的空間,甚至面臨人走藝絕的窘境。保護非遺,要在不破壞非遺生態的前提下實現非遺的創新發展,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從2012年開始把非遺作為重要資源建設方向之一,確定了搶救性記錄原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原生性保護。對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的非遺傳承人抓緊開展口述史訪問,對傳承現狀堪憂的非遺項目開展實踐和教學影像全記錄以留住技藝。經過多年田野工作,中心已積累了近百位非遺傳承人口述和項目影像的近千小時視頻。2015年開始,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委托面向全國開展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在過去7年已完成記錄工作評審和驗收的872個非遺項目里,已有近200位傳承人離世,更加印證了這項記錄工作的緊迫性,惟有與時間賽跑,才能不辱使命。
在非遺記錄工作開展的同時,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通過開展出版、展覽、講座、培訓、文化活動等形式挖掘非遺項目的內涵,來實現非遺的再生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中國記憶叢書”的出版完成了非遺再生性保護的第一步,“中國記憶系列展覽”則為公眾提供了系統了解各門類非遺傳承的文化空間……持續多年的非遺宣傳與推廣實踐讓我們看到了在圖書館開展非遺傳承的可能性,圖書館開展與非遺保護相關的社會教育,對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心、認同感和創造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幾年新媒體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利用云直播、短視頻、紀錄片等手段讓網友近距離了解非遺、激發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通過新媒體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態展現,這種創新性表達不僅要注重其外在傳播形式,更要抓住其文化內涵,深度挖掘非遺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工匠精神,才能擁有持久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非遺創新與轉化的核心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精神,從而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如何創新,都要在研究非遺內在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使其回歸傳統、回歸生活;在不失其本真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創新發展,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
(作者系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
蕉嶺縣可結合自身客家村落特色,積極邀請臺灣文創人才參與開發,將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業,打造出獨具魅力的文旅品牌,有力促進兩岸產業合作,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平潭兩岸國學中心在非遺傳承方面的經驗給蕉嶺縣帶來重要啟示。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近日,“世界賽裝之源·時尚創意楚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當代時尚設計合作伙伴會議在云南楚雄舉辦。會議圍繞“非遺與時尚的融合與創新”話題設置主題演講、圓桌論壇、非遺時尚秀等多個環節。通過這樣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非遺在全球時尚界的